404 Not Found


nginx

1989年:上海知青女儿美国留学梦碎,母亲15年黑工路

移民资讯2024-10-16 08:18:06金太阳移民

1989年:上海知青女儿美国留学梦碎,母亲15年黑工路

一、上海知青到安徽农村去、到日本去

1954年,丁尚彪在上海出生。两年后,为了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中央首次提出“知青上山下乡”的概念。此后,那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在中华大地上响彻了近20年。

丁尚彪刚好处在这个时代的涌流之中。读完小学,他就被安排去安徽淮北的农村插队落户。在安徽农村待了多年,等再调回上海时,已是1981年,他27岁。他从少年变为中青年,娶了妻生了子。

但他没有放弃读书的念想。在安徽那些年,身边有复旦附中的学生,即便农村环境艰苦,平时工作劳累,这群人却常常挑灯夜读,围在一起讨论数学题,一起打排球,不甘于农村一方田地。

丁尚彪对知识本有热情,在他们那些年的感染下,学习的念头更是没放下来。回到上海后,他在一家工厂工作。工厂给青年职工进行“双补”——补习文化和技术,丁尚彪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就往夜校跑,几乎从不缺席。他从初中的知识一直补到高中,后来考了上海电视中专的行政管理专业。

但读中专并不是丁尚彪真正的计划和目标。他真正想读的是电视大学,念中文专业。然而,当时女儿正上小学,如果每天晚上往夜校跑,就不能辅导女儿的功课。

丁尚彪踏实勤奋,又好学上进,一路从工厂的炊事员做到建筑公司的后勤股股长。也在这时,他发现自己已经摸到发展的天花板了。

“我所在的单位是街道小集体性质的,在上海只能算是‘三等公民’。我没有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在单位做到中层干部,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他深知自己身上的劣势,对未来带着一份杞人忧天般的消极。

上世纪80年代末,赴日留学的浪潮扑面而来。生活在中国开放前沿的上海,丁尚彪的感受更深刻。那时,每个上海人里几乎都能从自己的亲朋好友中,找到去日本或者计划去日本的人。

丁尚彪一位朋友也鼓动他去日本,他犹豫了很久,毕竟他不是孤身一人,去日本,老婆和孩子怎么办?

但他没犹豫多久。一位已经到日本的朋友在给他的信中描述日本:日本人不要的彩电、冰箱和微波炉就直接丢在马路上,捡了就能用。

当时中国虽然提出了市场经济的大方针,中国百姓的生活却还是“计划”的。彩电这样的大物件得拿着凭票去购买,而且一向供不应求。

这个差距深深地刺激了丁尚彪的心,“这对我诱惑太大了,考虑再三,我决定去闯一闯。”

加上喜欢历史和文学,他知道鲁迅、郭沫若包括周恩来总理都去日本留过学。现实的迫切与诱惑、对广阔世界的渴望,种种因素加在一起,点燃了丁尚彪留学欲望的心。

这时是1988年,丁尚彪34岁。也是这一年,由于赴日留学的热度太高,国内留学中介市场鱼龙混杂,日本政府不愿引入参差不齐的留学生,对各项审批更加严格,许多人的申请和报名材料都被退了回来。

丁尚彪既然下定了决心,哪怕困难他也要试试。空闲时候,他就骑着自行车往上海瑞金路、复兴路一带的留学服务中心打听消息——那里汇聚了很多申请者。

也是在这里,丁尚彪看到了那份日本北海道飞鸟学院阿寒校的招生资料。这是什么学校?丁尚彪并不知道。回家认真翻读后,他知道一些信息:这是新开的学校,急需招生,而且会给申请者提供保人。

最吸引他的一点是,其他不少语言学校一开始就要求支付学费,如果没拿到签证,那些钱往往追不回来,但这所学校同意申请者在拿到签证后再支付学费。

丁尚彪动心了,但北海道是怎样的?阿寒町又在哪里?他一一不清楚,就跑到图书馆查资料,但有关阿寒町的资料寥寥。最终他从一本日本地名辞典中找到了这三个字。书中介绍,那里有日本机械化开采程度最高的煤矿,是一个旅游胜地。丁尚彪寻思,既然如此,那应该也算是个好地方,有煤矿的话那也可以去打工。

学校很快给了丁尚彪的申请信肯定的回复,他便立即着手准备护照。在让单位盖章时,单位知道了他的出国意向,便立刻将他从当时的职务上撤了下来,让他去工地上干活。

丁尚彪提出想回食堂当炊事员也被拒绝,领导直接说:“你要去日本扒分,先去现场锻炼一下也好嘛”。此外,单位还要求丁尚彪将上夜校的费用补给单位。他向单位偿还了278元——这是他三个月的工资。

丁尚彪和单位的关系闹僵了,这在当时那个计划年代来说,是一件噩耗。但这也让他对出国的欲望更加强烈。他想证明,用更多的钱、更好的自己、更光辉的未来,向现在的困境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他一边申请护照,一边外出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学,在丁尚彪的努力联络下,上海申请那个学校的三十多位学生,结成了一个团体。

在几个月奔波忙碌后,签证下来了,学校那边也发来了入学名单,那批学生最小的19岁,最大的35岁,正是丁尚彪。

半年学费、住宿费、押金,七七八八的费用加在一起,得要42万日元,约合三万多人民币,是丁尚彪当年15年工资。从没问别人借过钱的丁尚彪夫妻俩,腆着脸东拼西凑,凑齐了这三万多块钱。

1989年9月,丁尚彪带着一腔热情与期待,飞往了日本。

二、北海道大逃亡——留学梦碎

丁尚彪提前一个月到了东京。东京街道干干净净的,路过的日本女人穿着精致,都化着妆,“像是电影里才能看到的那样”。他在朋友的住处暂时住下,找了两份洗碗的工作,干了一个月,挣了16万日元,立马寄回家让妻子先还一部分债务。

一切井井有条,充满可能。日本街道或许没有那么多被扔掉的大彩电,但的确有挣很多很多钱的机会。

一个月后,丁尚彪和其他国内同学一起从东京飞往北海道,在飞机上,丁尚彪看到了大片原始森林和绿茵茵的牧场,的确称得上是旅游胜地,丁尚彪心想。

然而,等站在学校门口时,一行人却愣了。这里是一个偏僻贫穷的村庄,附近大片的破旧房屋已经无人居住,剩下的十几户居民大都是年迈老人和儿童,那个煤矿也已经关闭了。

也正是因为这里如此荒凉落后,所以当地政府才计划兴办一所学校,借助招收的留学生为当地注入活力,提供发展潜力。当地政府翻新废弃中学,建成语言学校,从横滨请来一个福建人给学生做饭,町长、教育长等政府领导亲自过来参加学校欢迎会。

日本人心情激动,而中国这批留学生却绝望至极。

位置的偏远、学校的破败与设想中的一切都不一样,但更让他们绝望是,他们在这个偏僻村庄,根本不可能找到任何打工的机会。而且,学校按照入管局的规定,禁止他们前三个月打工。

大多留学生都是举债留学,靠着打工挣钱还债、支付学费和生活费用的念头,孤注一掷、破釜沉舟地选择出国。

提前一个月过来的学生,已经有两个逃走了。没几天,一个在国内是大专老师的留学生也决定逃跑。越来越多的人动了逃跑的念头,另一部分人则一直努力和学校交涉——但并不成功。

日本人无法理解,区区42万日元学费,怎么会让这群中国留学生如此浮躁和不安?

国家发展差异带来的现实原因,隔在了中国留学生和日本政府之间。

丁尚彪后来在自己的文章《北海道大逃亡》中写道:“阿寒町町民的殷切期望,中国学生的美好愿望,就这样在文化、经济落差的强烈冲击下,在相互不能理解的思维意识中化为泡影。”

一周后,丁尚彪和另外七个同学决定逃跑,但丁尚彪没逃跑成功,被老师抓了回去。他不死心,在当天夜里和另外两个同学再次尝试逃跑。

那天夜里下着雨,他们背着背包,伞也没有打就往外冲。为了避免被老师发现,他们趴在路边的草丛中。不一会儿,一辆车在草丛中间的马路上停下,下来的人是学校的王校长——他是一位在中国长大的日本孤儿,与丁尚彪接触得比较多。

王校长焦急大喊几人的名字,说附近有野熊出没,很危险,赶紧出来。周围有大片原始森林,马路警示牌上的确写着“熊出没,注意!”的字样。

僵持了很久,谁都没有动。王校长最后喊道:“要走,我送你们走。”又过了一会,丁尚彪几人从草丛中爬了起来,他们坐进车里,和这位颇有好感的校长详细谈了自己的情况。

这位在中国长大的校长,对他们的焦虑是理解的,即便他私心想留下他们,但最后还是选择帮他们一把,他把他们送到阿寒町,让他们沿着公路往前走,然后坐火车离开。“这件事情,谁都不要说”分别时他交代道。

学校56名留学生,半年后只剩下了7人。

他们走到天亮,踏上了去往东京的火车。北海道逃亡成功了,但未来呢?

东京车水马龙,灯红酒绿,这个国际大都市与偏远的阿寒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的丁尚彪仍没有放弃留学。他找东京的朋友帮忙,换了保人,申请了新的语言学校,交了20万日元学费。他还是计划一边读书一边打工。

那段时间里,他早上6点到9点给一家办公楼倒垃圾,9点半到12点半去饭店洗碗,下午到学校上课,傍晚五点去另一家饭店洗碗,一直忙到晚上12点。

睡眠时间不够,劳动强度过高,担心签证到期后无法续签等等,让丁尚彪心力交瘁。他时常在课堂上打瞌睡,更糟糕的是,他发现自己已经听不进去课了。

担心并非是多余的——去续签的同学大都遭到了拒绝。但他还是打算去试一试,他心里想,如果成功了,就少打一份工,一定好好完成学业。

丁尚彪和一位同学一起去了东京入管局,签证处官员严肃冷漠地看着这群外来客,然后在护照上盖下了拒签的章。另一位同学当场就哭了,丁尚彪看着签证官员的脸想:你不给我签证,我索性不走了。

丁尚彪的留学梦彻底破灭了,但他不能就这样回国。

不仅是因为债务还没还完,还是因为,这样灰溜溜回国意味这一年多的所有努力都成徒劳,他没有任何进步,也没拥有任何东西。

三、在东京打黑工的15年

离开语言学校后,丁尚彪的生活被打工占满了。

但他没有签证,所以是“黑”的,不能找体面正式的工作,当然他觉得自己没学历,也不可能找得到。

他早上四五点出门,到劳动市场去找工作机会。那里每天会有建筑公司来找临时工,看着身体强壮能干活,就拍拍肩膀喊人上车。丁尚彪在建筑工地什么活都干过,当然,这种又脏又累的活,报酬也十分可观,他每小时能拿到1000日元,而且是当天结清。

晚上,丁尚彪就去烧烤店洗碗。“这样一天好像差不多能赚1000人民币,在中国的话,可能得干10个月。”

那半年,丁尚彪存下96万日元,寄回家里,债务彻底还清了。但这还不够,丁尚彪心想。

后来,他离开工地,到一家工厂上班,晚上仍然去饭店打工。为了存钱,他住在一个10平米的狭小房子里,房子没有浴室,洗澡的水要用塑料袋接住,然后倒入下水道。他很少在外面吃饭,一般买便宜的食材回来自己做饭。他也不怎么买衣服,如同当年所说的在街道上捡彩电,他在街上捡衣服。

这样,一个月能存下3万人民币。

“100万日元、200万日元,我不停工作,赚到的钱越来越多,等赚到500万日元的时候,已经麻木了,对于‘黑’这件事,也麻木了。”

自己的求学梦想已经不可能再实现了,丁尚彪将梦想寄托在了女儿身上。他总是想起当时来日本前到处借钱的窘迫模样,也总在想,如果当初自己家里有钱一点,或者哪个亲戚有钱一点,他是不是就能咬牙撑过在阿寒町的日子,然后申请正式的大学,一边读书一边打工,他的人生计划会非常顺利的实现。

他不希望自己的女儿遇到同样的困境。

四、送女儿,去美国

丁尚彪的女儿学习成绩非常不错。当年他离开上海的时候,女儿丁琳正在读小学四年级,是学校的少先队大队长。他对妻子说:“小孩的学习不用你操心了,她已经掉不下来了。”

丁琳在区重点初中读书,中考的时候,他打来国际长途电话,让女儿填报复旦附中。当年下乡岁月里,那群保持学习,不忘理想的知青形象让丁尚彪无法忘记。他对女儿说,不管考不考得上,都不要有负担,我一定会送你出国深造。

丁琳当年以全校最高分的成绩,被复旦附中录取。

在日本的丁尚彪经常会收听国内的电台节目。但是因为信号不好,经常会串台。有一次,串台串到了“美国之音”,里面正在放一个讲座,叫《留美14步》。

这让丁尚彪送女儿出国留学的计划有了清晰的目标。他开始关注留美的事项,并且远程指导女儿应当做什么。高二的时候,丁琳考完托福,立刻申请了20所大学,最后拿到了4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他们选择了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因为听说杨振宁在那里任教。

在日本的丁尚彪虽然是“黑”人,却一直主动缴税。他从报纸上了解,日本那些官员都得靠纳税人养活,如果自己不幸被抓到了,这些税单是不是能证明自己是一个好人?后来丁尚彪的确被警察抓到过一次,警察看到了丁尚彪随身携带的税单,摆摆手:“走吧走吧,赚好钱早点回去。”

除了这个原因,女儿留学需要经济担保人,需要提供相关年收入、税单等一系列证明,所以他必须得这样做。

不过丁尚彪也有一点自己的考虑。在日本那些年,虽然不能正式学习了,但他还是保持学习的习惯。开始是学日语,打算考日语一级,后来又去考了电焊工、吊车工、铲车工等执照。这让他找工作很顺利,也让他觉得自己是有用的,是活着的。

丁尚彪在日本的第八年,女儿去美国留学了。从上海到纽约,丁琳在东京转机,见到了八年未见的父亲,父女俩无语凝噎,相聚不到15小时,又再次分开。

此后,一家三口分隔在东京、纽约和上海三地。

精神压力和过度劳累,让丁尚彪早早衰老,四十多岁的他,头发白了又染黑,眼睛有些花了,牙也掉了几颗。但他仍然没有停下手头的工作。

但经济压力不再沉重后,丁尚彪拾起了心中的文学梦。他给日本的中文报纸投稿,文章被刊登后,他很惊讶:“我这种小学生水平写的文章也能发表?”

也正是因为在报纸上刊载了文章,纪录片导演张丽玲关注到了他。然后她的团队开始在中国、日本和美国对这一家三口进行跟拍,一拍就是10年。

早些年,在上海的妻子不能理解丁尚彪的处境,经常怀疑他是不是在日本重新组建了家庭,所以这么多年都没有回来,但按时寄回来的钱又一次次打消了她的疑虑。直到张丽玲从日本带回大量的跟拍素材后,妻女才看到了丁尚彪在日本的真实生活处境。

2004年,丁尚彪回国了,但因为15年“黑工”的经历,他也被永远限制进入日本。

回国后,他用积蓄在上海投资了三处房产,又在昆山一家日本企业当了几年翻译。后来,女儿在美国结婚,他与妻子移居美国陪伴女儿。女儿成为美国执业医师,妻子帮女儿带孩子,丁尚彪继续在外面打工。六十岁的丁尚彪仍然停不下来,不过这次他是想证明,自己在任何地方都能活得很好。

15年的家庭离散,丁尚彪不是没有感叹。“我没给86岁的老母端过一杯水,没给朝思夜盼的妻子一个甜蜜的吻......人生能有多少个10年,能有多少青春年华,又有多少年在人间。”

然而他对这个选择却并不后悔。他设想当年如果留在上海,他会因为没技术、没文凭被第一批淘汰下岗,他也不敢冒险去做个体户,老房子到现在也没有等到拆迁。他将拿着两千多块的退休工资抚养这个家庭。

“女儿结婚的话,要么男方有房子,不然只好把楼上的阁楼给他们待待了,就像当年我父母给我的一样。”

“日本的马路上可以捡彩电”,这句话改变了丁尚彪的命运。出国打工、下海经商,那个时代不甘命运,大胆谋取机会的人,失去了一些,又得到了一些。到底值不值得,只能交给他们自己定夺。

用户评论

迁心

太令人心酸了,为了让女儿有更好的未来,父母可以付出一切,这篇文章让我对他们那一代人充满了敬佩,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三年约

1989年,那个年代的人真是不容易,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付出了太多,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巷口酒肆

真是令人感慨,为了梦想和未来,他们远渡重洋,却遭遇骗局,好在最后女儿还是获得了成功,希望他们的故事能激励更多人勇敢追梦。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执妄

这篇文章让我对那个年代的留学现状有了更深层的了解,也更加理解了父母为了孩子的付出,令人感动。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ok绷遮不住我颓废的伤あ

很沉重的故事,让人不禁反思现在的教育环境,希望孩子们能珍惜眼前的一切,努力学习,回报父母的爱。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像从了良

15年打黑工,想想就让人心疼,他们为了女儿的梦想付出了太多,希望现在生活能给他们带来一些慰藉。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别在我面前犯贱

这篇文章让我对“留学”这个词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地追求学历,而是包含了太多家庭的付出和牺牲。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苍白的笑〃

这篇文章读完让人五味杂陈,既感慨父母的艰辛,又为女儿最终实现梦想而欣慰,希望每个人的梦想都能最终实现。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北染陌人

1989年,那个年代的留学路途充满了荆棘和坎坷,他们经历了太多,也付出了太多,但最终还是获得了成功,令人敬佩!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清原

为了孩子的前途,他们甘愿付出一切,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希望他们的故事能激励更多人勇敢追梦。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阳光还感觉冷

这篇文章让我对那个年代的留学现状有了更深层的了解,也更加理解了父母为了孩子的付出,令人感动。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柠栀

这篇文章读完让人五味杂陈,既感慨父母的艰辛,又为女儿最终实现梦想而欣慰,希望每个人的梦想都能最终实现。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厌归人

1989年,那个年代的留学路途充满了荆棘和坎坷,他们经历了太多,也付出了太多,但最终还是获得了成功,令人敬佩!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命该如此

为了孩子的前途,他们甘愿付出一切,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希望他们的故事能激励更多人勇敢追梦。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娇眉恨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他们为了孩子的未来付出了太多,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未来未必来

这篇文章让我对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地追求学历,而是包含了太多家庭的付出和牺牲,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断桥残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梦的道路上充满了挑战,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最终实现梦想,希望他们的故事能激励更多人勇敢追梦。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南初

这个故事让我对那个年代的留学现状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加理解了父母为了孩子的付出,令人感动。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旧爱剩女

15年打黑工,想想就让人心疼,他们为了女儿的梦想付出了太多,希望现在生活能给他们带来一些慰藉。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亡梦爱人

这篇文章读完让人五味杂陈,既感慨父母的艰辛,又为女儿最终实现梦想而欣慰,希望每个人的梦想都能最终实现。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