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nginx

我,曾是国企工程师,为女儿读书来加拿大,当修路工人,月薪三万

移民资讯2024-11-02 08:16:00金太阳移民

我,曾是国企工程师,为女儿读书来加拿大,当修路工人,月薪三万

郭延斌/口述

黄毓婕/撰文

我叫郭延斌(@加拿大老卡家),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沈阳变压器厂的一名国企员工,后来在日企当过中层管理,也自己创过业。差不多十年前,为了让女儿接受更适合她的教育,我们一家三口举家搬到了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省。

来到异国他乡后,我从工程师变成了工人,不再像过去一样下车间、坐办公室,而是考取了重型机械证书,在户外工地开翻斗车、推土机、挖掘机这类重型机械,干一些修路、搞建设的活儿。

相比以前的表面光鲜,我更喜欢体力活的简单自在,如今我已经适应了在工地干活,很享受当下的生活节奏。由于加拿大冬天比较漫长,我可以干半年歇半年,没事和老婆孩子到处玩,有大量时间去干自己喜欢的事。

这是我在工地的照片,整天跟一些重型机械打交道。

也许是命中注定,我和机械的缘分一直挺深。1967年,我出生在沈阳三台子的一个军工家庭,父母都是在军工厂工作,他们就是负责制造军用机械的。

我爸是名高级技术员,放在现在相当于教授级别。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大概只有四五十元,而我爸每月工资能有一百多元,我家条件还算不错。那个时代书很稀缺,我爸却能给我们买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还有许多小人书,这可以算是对我最早的启蒙。

1975年,我(中间)和大姐二姐在天安门前的合影。

我二姐是学文科的,总喜欢舞文弄墨,在她的影响下,上初中后我看了不少杂书。小说、散文、诗歌,什么都看,什么都涉猎。

七八十年代正是各类文学创作复兴的年代,北岛、舒婷、顾诚的朦胧诗风靡一时,也出了一大批像余华、莫言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成为一种风潮,我也非常喜欢读。我对文科挺感兴趣,爱上政治课,爱看辩证法,像个文艺青年,但其实我是理工科的学生。

我们那个年代学习也不是很紧张,因为学生太多了,安排不过来,通常每个年级只需要上半天课,老师也不怎么管我们,所以我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可以自由玩乐。我在学生科技组学做过航模、船模,是科技组的主力。我有很多爱好,画画、集邮、下棋,还学过二胡,反正都是不要钱的,虽然五音不全,还是在学校学了好久。

我们一家人在父亲单位展览馆前的合影,身后是一排飞机。

1977年,国家试行恢复高考,各地开始抓教育,区分重点学校了,我上初中时正好赶上那轮改革。我学习虽不是那么刻苦,但在男生里面算学得不错,基本上在班级前五徘徊。为了提高升学率搞好重点中学,学校组织年级开设“快班”,从每个班级抽出四五个人学习较好的,上午学完下午还要继续学,很不幸,我被抽中了。

当时国家正大力发展重工业,大家喊的口号都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男生如果学了文科,感觉有点耻辱似的,总觉得只有学不好数理化的才去学文科,于是我也随大流学了理科。

这是高中时我与父亲的合影,父亲是在我成长路上的启蒙老师。

1985年,我参加高考,发挥得还不错,但对于各类专业的认知比较模糊,压根不知道学什么好,只能瞎报,最后我被东北工学院机械工艺与设备专业录取了。

八十年代上大学还是挺难的,升学率很低,好不容易度过每天早起晚睡的高中,我一进大学就放松了。大家普遍都是很自由的状态,在学生中甚至还流行60分万岁的潮流,考试只求及格。我在大学也比较散漫,机械虽然是工科最基础的专业,可学校的实践机会不多,我在大学那几年其实学得并不深。

上大学时,我(左一)与同学在东北工学院图书馆前的合影。

1989年,我大学毕业了,一毕业便被分配到沈阳变压器厂。那会儿电力系统赶上发展红利,电视行业也进入大踏步往前迈的时代,沈阳变压器厂作为全国最大的变压器厂,可以说是沈阳最吃香的企业。

进厂意味着抱上了铁饭碗,可以说一辈子都没啥后顾之忧了。国家干部最低24级,而我是大学生,一进厂就可以享受23级的国家干部待遇。

我和妻子是在大学认识的,毕业后我们都进入国企成为工程师,1992年我们结婚。

大学生刚进厂需要实习大半年,下车间跟工人一起干活。我特别喜欢跟工人在一起,因为我们之间没什么利害关系,工人们对大学生也都高看一眼,大家在一块混得挺好的,我反倒和自己的领导相处不来。

我一个刚从城里毕业的大学生,相对来说不那么踏实,不那么听话,更不愿意讨好人伺候人。那个时候流行论资排辈,能说会道的、跟领导关系好的,将来肯定会发展得好一些。也许是我骨子里的叛逆心理还在,大伙越爱干的事我越是敬而远之,不那么听领导的话,总有自己的小想法。

在沈阳变压器厂车间工作时,我(三排右二)和技术科同事的合影。

我整天吊儿郎当的,领导也没法开除我,就不太愿意带我。我是个不安分的人,他不带我,我自己跑去参加了厂里去日本研修的选拔,虽然没被选上,但这事把我的瘾勾出来了。一条路走不通,换条路不就行了么?没多久我自己联系上外面的一家机构,如愿得到出国研修的名额。

1994年1月,我第一次出国来到日本,学了半年机械后又开始在厂里实习上班。我什么都想学一学,什么都想干一干,但后来发现,实际上还是很难学到真正核心的技术。我本想学好技术回去好挣大钱,既然学不到,那不如去打工。

九十年代中日的工资差距还是挺大的。我先是找到了一个日本温泉,白天我在工厂工作,晚上十点半温泉关门后,我就去清洁两小时的浴室。除了温泉,我还在外面的工厂、饭店打过工。每月可以挣十万日元,相当于一万人民币!在来日本之前,我每月的工资不过两百多元。

在日本的两年,我变踏实了许多。原先我总是眼高手低,总想着这活儿啥时候能干完呢?干着干着就干不下去了,人比较浮躁。但到了日本之后,我发现日本人都挺认真勤劳的。和他们在一起工作久了,我渐渐明白:只要一个一个来,不着急不求快,实际上一天也能干完。后来不管干什么活,我都一点一点认真干。

1994年,我(右一)在日本山梨电子工厂研修。

1995年10月,等我从日本回沈阳的时候,已经攒下了二三十万的打工钱。回来我就从沈阳变压厂器厂离职了,也可以说我是被开除的。那时我刚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回来后在工厂的工资太低了,心里有落差,觉得继续这么干没什么意思,整天赖在家里不愿意上班。因为这件事,我和家人朋友起了很大的争执。

我这人非常犟,也能听取别人意见,但一旦是我认定的事,就不会被任何人左右,只对自己负责。最后,因为旷工太久,我被开除了,成为同学们中最早一个离开国企的人。

1996年,大量日资、美资等外资企业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因为在日本生活过一段时间,对日资企业更了解些,我在人才市场找到了一家生产汽车配件的日企技术员的岗位。入职时月薪八百,后来很快涨到了两千,可能因为我本身比较活跃,干了三个月就被提升为科长。这么短时间内被提升,我真的完全没想过。

在日企工作时,我还获得过单位的乒乓球冠军。

我从小家庭条件不错,所以并不是很专注于升官发财,对权财的欲望不高。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进取心不够。一般人当上科长后就应该努力当部长,之后再努力当厂长。我却依然像以前一样不会来事儿,其实也不是不会,而是不愿意,总觉得自己身上有一种文艺青年的清高。

有次一个经理的女儿结婚,公司的人他谁也没告诉,事实是谁都知道,我也知道,结果所有人都参加了婚礼,唯独我没去。我实际就是看不惯他,我的原则是你告诉一声,我肯定会去的,你不告诉我那我就不去,不想这么装。这其实是件很简单的人情世故,但一次次被我搞砸了。也因为这些,后期我在日企干得并不痛快。

2003年,我已经成为生产部门的中层管理,部长再往上升便是副总经理级别。然而在外资企业,这类岗位通常由外国人担任,我遇到了上升瓶颈。那时我36岁,想着既然干得不那么痛快,不如自己闯一闯吧,看看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与日企部分员工的合影,第一排右一是我。

考虑到自己在机械方面的技术一直不是很好,但对生产劳动成本控制还是有一套方法,于是我出资拉上哥们一起创立了一家保洁公司。结果和我预期正好相反,自己做老板并没有更逍遥自由,除了顾客以外,还有各类政府部门、一堆管理我的甲方要对接。各种交际与应酬让我很排斥,公司大概运作了四年便停掉了,没赔也没赚。

创业失败后,我有了换个环境生活的想法,其实更多是因为我女儿。我初中以前过的是自由放养型的校园生活,也想给女儿小卡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基本上没怎么抓她的学习。但到她上初中的时候,我开始察觉到苗头不对了。

她这个时代,竞争比我们当时激烈多了,和别人相比她差了好些,重点中学肯定没戏,更别说考上好的大学了,如何接受好的教育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女儿小卡变得越发不自信。我想,给她换个环境或许会好点。

我对女儿一直以一种比较自由宽松的教育方式 ,不想给她太大的压力。

2007年,我去咨询了移民中介,他们问我你学过啥,我说学过英语,对方便跟我用英语交流,我习惯了说日语,情不自禁用日语回答,才意识到英语已经忘光了。没办法,我只能重新开始学英语。

学了大半年雅思后,我考了5分,终于达到了最低要求。我申请技术移民的时候将近40岁,已经算是岁数很大,成功与否完全是碰运气。一旦失败,我在沈阳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对我自己是个非常尴尬的阶段。

移民前期,我报名了外教课学习口语。

准备出国的时候,我媳妇已经是一名高级工程师了。她和我的性格正好互补,我爱闹腾,爱追求新鲜玩意,她则更想留在国内,不太愿意冒险。可一旦我认定了的事便很难改变,为了女儿的教育,为了一家人待在一起,她最后只能妥协,好在我们最后都申请成功了。

来到加拿大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送外卖,之后还做过送快递、开校车等等兼职。政府为了招揽劳动力,会为我们免费培训英语,学好了再去找工作。刚到加拿大的两个月,我超常发挥通过测试考上了语言课程班,拿到政府提供的资助金上学。为了缓解生活压力,我边上学边兼职送外卖,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后来我发现在这里很难再找到工程师、技术员这类工作。有国内的学历也没用,除非技术很好,和老板好好沟通才可能得到一份工作,可我的英语水平和技术水平都达不到标准,这个途径不适合我。另一种方法是花两年时间在加拿大考个中专,重新学习机械,然后一步步提升为工程师。我不太情愿这样,再重新上学又得耽误多久呢?

基于现实考虑,我选择了第三条道路——不做工程师,直接当工人。为此我学了重型机械操控,还考了一个卡车司机的驾照,这样就有了两个职业备选。当时也是想,开重型机械这活相对简单,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到处玩玩、回国看看,做做自己喜欢的事。

2013年夏天,我考取了加拿大重型机械操作的证书。

加拿大的体力劳动并不累,入行之后,我彻底体会到了中国老话所说的 “磨洋工”。老外干活节奏非常慢,属于按部就班的类型,不急不火的,要是在中国这样干,公司早完蛋了。但说实话,他们的工作质量确实不错,很细致,很规范。

比如他们要求干活时必须穿一个铁头靴子,能保证锤子落下去砸不疼脚趾头。这样有点影响工人行动,很难有效率,但它讲究的是质量和安全。 如果工人觉得工作环境不安全,甚至可以拒绝工作。

和国内一样的是,在这里干活儿流动性也很大。可能只有政府职员这种工作比较稳定,像我这种搞建设的,哪儿挣钱就去哪儿干,完全是双向选择。有工友介绍更好的我就去,反正工程车都是公司提供的,我只要人过去就行。

到了冬天,加拿大冰天雪地的,厚厚的雪把地面弄得非常实,不适合开展基建。所以不管是修路、盖房子还是建油田什么的,到了冬天就都没法开展工作了,这段时间我就歇着,等到开春才去干活儿。

我在工地负责开挖道路、平整土地、铺草坪这类活儿。

不干活的时候,我每月可以领两千加元的失业保险,相当于一万人民币,怎么都够我一家的生活了。干活的时候也就收入六七千,换算成人民币是三万左右,交完税之后也没有差特别多。其实冬天我也可以干别的活,但我就是不想干,觉得没必要牺牲生活去赚钱。

挣那么多干什么呢,买房买车吗?我现在开的是丰田,这边的奔驰宝马也不是那么贵,但对我来说普通车和豪车没太大区别,都是稀里糊涂开着就走了。再说买房,如果能买一个小城堡当然好了,但人睡的也就是那张床,房子里有八个屋还是两个屋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我觉得都差不多。我一直认为自己就是普通人,过普通人的生活就行。

我(左二)和工友们在工地修路。

对于女儿,我也没有要求她必须取得多大的成就,我希望的是她能够自立、自强、自信且快乐地生活下去。小卡出国后没有经历太多的不适应,为了更好地融入到加拿大的生活,小卡还是决定在当地再读几年高中。

加拿大的高中和国内完全不同,更像是预备役大学,她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帮助她们寻找未来的方向。这里的竞争压力整体要小一些,不唯分数论,原来学习普普通通的小卡,在加拿大也属于学习中上等行列。

她的课程压力并不大,每天上四节课,下午三四点放学,还有大量的课余活动。每到万圣节或者是圣诞节等节日,小卡会和当地的学生一样,盛装打扮后去学校上课,生活非常丰富。高中毕业后,小卡还成功申请到世界排名前100的阿尔伯塔大学,整个人自信了很多。

平时有空她会去做家教、超市、前台等等兼职。她曾经在一家诊所的前台打了一年工,这个过程不光是接待客人,还要安排管理针灸过程中各类细节。店长对她的表现非常满意,说小卡是他见过的所有的前台人员中最优秀的,如果学经济管理类一定很不错。在此之前,我们从未发现小卡显露出这方面的能力。

其实每个人的状况都不一样,有的人可能更适合中国,有的人可能更适合加拿大,只是土壤不同,每个种子结出来的果实也不一样。至少我很欣慰的是,以前非常不自信的女儿发现了更多可能性,也因此找回了自信心,现在的她已经完全有能力独立生活下去了。

媳妇与孩子在路易斯湖前的合影,我很欣慰,现在的小卡开朗自信很多。

而我的性格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心态比较放松,爱玩。我的同学一直挺羡慕我,觉得我很能玩。以前我就喜欢踢球、健身、摄影,围棋下得不太好,但乒乓球还不错,还经常和一帮哥们一起去爬山。我也在坚持健身,希望自己能够有点肌肉线条,保持一个比较硬朗的状态。

我在健身房健身,从大学学习健身开始,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来到加拿大后,我又学会了滑雪、打枪,还参加过埃德蒙顿市的业余足球联赛,这些都是爱玩的。我还想开发一个新的项目——打猎。在加拿大是允许打猎的,这并不是说我想去杀生,只是想尝试一个新的运动,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我觉得自己还蛮感兴趣的。

我喜欢玩很多的东西,并不属于始终热衷一行,但对于未知我总是保持着很大的兴趣。钱挣多挣少不重要,生活还是得过得乐呵一些。

来到加拿大,我学会了滑雪,2019年冬天我(左一)与朋友在红鹿滑雪场。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买了辆房车,可以在冬天一家人一路向南开,开到美国玩去。中国跟美国面积大致相当,加拿大比中国还大,这两个地方我觉得已经够玩一辈子了,回国的时候还可以顺便去日本、东南亚这些地方玩,真的足够了。

网友们就像我的朋友一样,他们都习惯叫我老卡。我是一个比较开朗快乐的人,看到发布的视频能让大家笑一笑、评论几句,就觉得记录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

我的西瓜视频主业,基本上每天都会发视频。

在加拿大,我也会时常会想念家乡。我以前喜欢到北京爬野长城,那里和城市完全不同,只有从残败感中才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感觉到大自然的广阔和自己的渺小,我更喜欢以这样的方式去享受旅途。

每年回国,除了回家乡沈阳和熟悉的北京,我还会去浙江、上海、江苏这些地方,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待上一个月,感受当地的生活。可惜疫情发生之后,这些计划都中断了,将来我还要继续下去。

我一直很喜欢一句话——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我觉得自己也并不是追求万里挑一,只是想追求有趣的生活。人生路上的风景各不相同,作为普通人,我在这个世界上也留不下什么,做不到破万卷书,我可以走万里路,让自己尽可能活得充实些。

点击@加拿大老卡家关注主人公

想看更多海外故事,点击关注@西瓜海外

↓↓意犹未尽?再看另一个加拿大故事↓↓

我,北京人,当过车模和舞娘,曾是中学老师,现在加拿大教人玩枪

用户评论

鹿先森,教魔方

哇,这位工程师爸爸真是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才选择移民啊!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灵魂摆渡人

一个月三万的薪水在加拿大算不错了,辛苦付出总会有回报的。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抚涟i

修路工人这个职业看起来挺辛苦的,但他肯定很有责任心。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巷陌繁花丶

听说加拿大的教育资源很好,真的是家长为孩子着想的好决定。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菲

移民到加拿大后,他在这里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认可和尊重。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龙吟凤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真的很感动。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抹丶悲伤

看到他的故事,我也想了解更多关于加拿大移民的信息。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采姑娘的小蘑菇

这位父亲一定是个非常坚强和有毅力的男人。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墨断笺み

很多人都说加拿大的生活成本很高,但这位父亲似乎找到了自己的方式。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逃避

他放弃了自己的专业领域,为了孩子的未来付出了很多。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予之欢颜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自己父母的牺牲精神。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屌国女农

我相信他会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容月貌

移民是一个家庭的决定,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空巷

我很佩服他这样的勇气和决心。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南初

虽然工作可能会有一些挑战,但我相信他能克服。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盲从于你

我为他的女儿感到骄傲,有这样的父亲真是太幸运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眼角有泪°

希望他们能在加拿大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抹丶悲伤

我想知道更多关于他们的经历和感受。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晨与橙与城

移民是人生的一种选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由。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最怕挣扎

我对这位父亲的坚持表示敬意。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失心疯i

这是一个充满勇气和智慧的故事。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娇眉恨

我希望他们在新的环境中能够顺利适应。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太易動情也是罪名

他们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浅笑√倾城

这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为女儿的将来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相关推荐